新方法、新设计、新突破——我院开展秋季学期磨课、述课教研活动

10月8日,我院教学团队在行知楼212教室开展了一场深度磨课、述课教研活动。院党委书记张波、副院长王秀慧、院团委书记杨玲及学院十余位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内容涉及传播理论类、新闻实务类、影视类、计算机技术类和伦理法规类等课程。老师们围绕课程导入、内容论述、教学闭环构建及课程思政融合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探讨,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

巧设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程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锤”,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姜文斌老师以“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为切入点,通过短视频案例与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传播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样注重情境创设的还有马子春老师,他在《网络文案创意与写作》中,以“爆款短视频文案拆解”为引,通过对比不同平台的文案风格,让学生直观感受创意与用户需求的紧密关联。

《影视精品赏析》的龚方怡与温岩老师则不约而同选择了“经典片段+情感共鸣”的导入方式。龚方怡以《两杆大烟枪》中的视觉造型元素为引,引导学生分析影视作品如何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叙事内容;温岩则从《只此青绿》的色彩设定切入,探讨影视叙事中的色彩叙事。两位老师均表示,导入环节需紧扣课程核心,以“小切口”撬动“大主题”,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

深度论述,构建知识逻辑体系

在课程核心内容的论述上,教师们注重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结合。李云霞老师在《融合新闻学》教学中,系统梳理了媒体融合的发展脉络,并引入中央厨房、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前沿案例,剖析其运作模式与创新困境。吝春妮老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路遥老师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虽然技术性强,但她们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循序渐进的代码演示,将复杂的原理条分缕析,化繁为简。张凤英老师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上,则将抽象的TCP/IP协议与学生们日常使用的微信传输、网页浏览等场景紧密结合,让技术知识“落地生根”。

教学闭环设计,强化教学实效评估

“如何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能力?”王海燕老师在《新闻编辑》中给出了答案:她以“校园公众号推文编辑”为任务,设计了“理论讲解—案例模仿—分组实操—互评修改—成果发布”的五步闭环,通过“输入—内化—输出—反馈”的循环,强化学生的编辑思维与实操能力。

张凤英老师的《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则注重“理论与实践闭环”,她通过“搭建小型局域网”实验项目,让学生在配置IP地址、设置共享资源的过程中,深化对网络协议、拓扑结构等知识点的理解。乔秀峰老师在《新媒体伦理与法规》中,设计了“伦理困境模拟法庭”,让学生围绕“算法推荐是否加剧信息偏见”等议题展开辩论,在思辨中构建伦理判断框架。

润物无声,有机融入课程思政

将价值塑造潜移默化地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全体教师的共识。乔秀峰老师在《新媒体伦理与法规》课程中,通过分析“网络暴力”、“名誉侵权”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信息时代的责任与边界,筑牢法治意识和职业道德根基。在《融合新闻学》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上,李云霞、田甜等老师通过解读优秀新闻作品,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生硬嫁接,而是如盐在水,自然融于专业教学的肌理之中。

本次磨课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切磋技艺、展示风采的平台,更是一次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深度碰撞与融合。通过相互观摩与研讨,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改进的方向,凝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共识,为持续提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兰林玉

责编:车梓昊

初审:刘政良

复审:郭建艺

终审: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