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迎新宣传:多方视角下的改进空间

迎新宣传是高校展现校园文化、传递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山西大同大学今年迎新季,依托宣传部下设的融媒体中心推出便签留言加分、助农商户联动等特色活动,在实际推进中虽暴露出不少执行漏洞,但也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宣传亮点。通过走访新生志愿者、合作助农商户及25级新生,梳理出迎新宣传工作中的“闪光点”与待改进之处。

          新生志愿者:便签活动“有温度”,明信片成校园文化传播载体

“虽然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加分规则不明确、物资短缺等问题,但不可否认,便签留言和明信片的设计,确实是这次迎新宣传的一大亮点。”新传志愿者张同学这样说道。

张同学介绍,此次便签留言活动的核心创意,是搭建新生与老生之间的“对话桥梁”—— 新生写下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对老生的疑问,老生则分享校园经验与成长感悟,这些留言最终会整理成电子合集发布在学校官微上。

而学校定制的明信片,更是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张同学表示,虽然明信片后期出现了短缺问题,但从前期反馈来看,这种将校园风景与文化符号结合的宣传方式,既展现了学校的颜值,又传递了校园精神,是此次宣传工作中 “最成功的设计”。

助农商户:校农联动 “有新意”,实现公益与宣传双向价值

“这次和学校的合作,虽然在执行中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但不得不说,借助迎新宣传助农这个思路特别好,既帮我们推广了农产品,也让学校的宣传多了一份公益温度。”来自大同云州区的助农商户,在谈及此次合作时,对学校的宣传创意给予了肯定。      

                                                                             

助农商户告诉记者,他主要经营当地的有机小米、黄花酱和沙棘汁等特色农产品,之前从未和高校有过合作。此次“迎新宣传 + 助农”的合作模式,让他觉得很有新意。老郑表示,虽然由于引导不足,摊位人流量有限,但仍有不少新生家长被“校农合作”的理念吸引,主动了解农产品的来源和品质,“有位家长说,‘学校能关注本地农户,说明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学校值得信赖’,这其实也是在帮学校树立好形象。”

在商户看来,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高校迎新宣传“只关注自身”的局限,将校园宣传与地方公益结合,既为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也让学校的宣传内容更有深度和温度,“如果后续能完善宣传细节,比如通过校园广播介绍助农理念、让志愿者讲解农产品故事,这种‘校农联动’的宣传模式一定能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

      25级新生:宣传内容 “有干货”,实用信息助力快速适应校园

“开学前虽然觉得学校宣传信息有些零散,但不得不说,学校在专业介绍、校园生活指南等方面的宣传内容很实用,帮我提前解决了不少疑问。”25级新生宋同学,在谈及对学校宣传工作的感受时,重点提到了其中的“干货亮点”。

宋同学表示,填报志愿后,他一直担心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而学校官网 “新生专区” 和微信公众号推出的系列宣传内容,给了他很大帮助。宋同学说,在抖音上提前了解了咱们学校的一些信息,从“食堂哪个窗口菜最好吃”“快递点在哪里”,到“校园卡怎么挂失补办”,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开学前就把这些攻略存到了手机里,报到当天跟着攻略找地方,一点都没慌。”

对于迎新期间的宣传活动,宋同学建议,未来学校可以加强宣传信息的整合以及可以充分发挥大同历史文化悠久的优势,将宣传活动和大同文化相结合,比如推出“新生一站式服务平台”,把专业介绍、生活指南、社团招新等信息集中起来;给新生发放“古城文化盲盒”,内含学校定制的古城地图(标注校园周边文化打卡点)、大同非遗剪纸(图案融合校徽与华严寺佛像),让文化记忆伴随新生开启校园生活。“但总体来说,学校宣传工作中的实用内容,确实帮我顺利度过了‘开学适应期’。”

文字:闫映帆

图片:张梓彤

编辑:张梓彤

责编:车梓昊

初审:刘政良

复审:郭建艺

终审:张  波